![深圳资讯网](upload/logo/81.png)
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,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课程。记者发现,除了中小学校,高校的劳动教育也正在丰富中:洗菜做饭、种植花草、修剪头发……劳动者走上讲台,手把手教大学生劳动。
“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”新闻一出,引发热议。有人诧异,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?也有人肯定,高校拿出一定学时教劳动,学生独立生活后会受益良多。
上大学不会用洗衣机、做菜把盐当成糖、床单需要妈妈铺……这些事听上去像“笑话”,其实是一些大学生的现实生活。
每到周末和节假日,在本市某大学就读的小张都会背着一个旅行包往家跑。鼓鼓囊囊的包里除了装书本,还塞着几件脏衣服。“孩子在校学习任务重,没时间洗衣服。天气也越来越冷了,厚衣服不好洗。”小张的母亲口中说着理解,脸上尽是无奈。她拿出包里的脏衣服,放进洗衣机,又将孩子衣柜里的干净衣服叠好,放进包里。随后还要赶着做顿热乎乎的饭菜,“犒劳”一下孩子。
类似这样的家长“包办”孩子衣食住行情况,已经司空见惯。记者采访了多名大学生,发现多数都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。即便如此,有些家长依然表示,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,其他的事家长能帮忙做的,就都不成问题。
50多岁的市民霍先生认为,现在孩子“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”的坏习惯多源于家长的“娇生惯养”。他说自己上小学时就已经学会了烧煤取暖、喂鸡放羊、生火做饭,“当然,时代不同了,但也不能因为时代的进步,让孩子的生活技能退了步。”他认为,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,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多参与家务劳动,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意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。自今年秋季学期,北京多所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。
理发、做菜、培育植物……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必修课的精彩“日常”。该校为2022级大一新生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,学生在校期间需修读8学时的理论课程和24学时的实践课程,共计不少于32学时,修读完成后才能毕业。
“双手抓紧,对折,用力甩开!”在总务后勤学生公寓服务中心,家政课老师刘丹的口号声和齐刷刷的抖被子声格外响亮,学生们围在三张“教具床”边,学习套被套。撸起袖子,抓住被角,外文学院大一学生薛彤琪跃跃欲试,她按照老师刚刚讲解的步骤模仿,被子却不太“听话”,抓住这一角,另一角又松了,被套和被子始终歪歪扭扭,难以平整。
“套被套比我想象的难得多。”在同学的帮助下,薛彤琪才把被套套好,额头上已经微微冒出汗珠。她不禁感叹,上了家政课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,以后也要多帮爸妈干家务。
在学校的食堂后厨,烹饪课同样热闹非凡。灶台上,锅碗瓢盆、油盐酱醋齐上阵,向学生展示着美食的诞生过程。几名学生换上围裙和厨师帽,围在案板边,注视着厨师长张连彪展示切菜技法。
“今天我教大家两道经典鲁菜——冬笋肉丝和油焖大虾,这也是咱们食堂里最畅销的菜。”张连彪从起锅热油讲起,展示两道菜从切到炒的全过程。
轮到学生们动手,几个小组按照洗菜、切菜、挑虾线、炒菜等步骤各自分工,忙得不亦乐乎。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高佳怡第一次开火做饭,面对锅中逐渐加热变红的大虾,她有些手忙脚乱。什么时候改小火、该加多少盐和糖……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,还好有张连彪在旁耐心指导她一步步操作。最终,一盘色泽诱人、热气腾腾的油焖大虾出锅,香味弥漫了整间厨房。
“味道不错!”听到同学和老师的夸赞,高佳怡露出了自豪的笑容。她说,在烹饪课上学习了最基本的做菜技能,回家可以给父母露一手。
如今,正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着劳动教育。北师大总务部副总务长郑恒山介绍,自2022年起,该校设置劳动教育必选课程,每学年可覆盖约2400名学生。“授课老师都是来自一线的总务人员,能够向同学们传授最实用的劳动技能,培养劳动意识。”他说,该校将持续探索,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针对授课老师进行专项培训,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。
随着劳动教育课程走热,关于“这门课该怎么上”的讨论也越来越多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,大学开设劳动课,实则是“补习”。家长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负担起更多的责任,减少大包大揽,帮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。“如果学生在家里连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做,全部由父母包办,学生是难以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的。”他认为,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技能,仅靠劳动课的课时远远不够,需要学校、社会、家庭的共同努力,通过社区实践、课后服务,加强学生自主生活、自主管理能力,从小培养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的品德。
(原标题:不是不能,而是不为,大学生不会做家务,家长该脸红)
来源: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何蕊 柴嵘
大学生家务活孩子上一篇 对违规学科培训“零容忍”
下一篇 日常生活消毒,你做对了吗?